新会区内西江和潭江交汇,每年汛期,西江将远至云贵高原的土壤随洪水带到新会银洲湖,与潭江水交汇,形成独特的灌溉用水。因新会种植基地的特殊性,为新会陈皮创造出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
▲ 图 ∣ 凌云塔
凌云塔,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(1609年)。这座呈八角棱形、塔高七层的文笔式构筑古塔,不仅是新会重要的地理标志,更是是新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据说凡能望见凌云塔的地方,生长的柑蒂正骨直,明显优于别处。凌云古塔在凤山顶上擎天柱立,像一枝如椽巨笔直插云霄,气势雄伟壮观,自建成以来就成为新会的名胜,新会旧八景中的“子归帆”和新八景中的“银洲塔影”,便是指此。
_t565.jpeg)
▲ 图 ∣带风纹的新会柑
风纹:风吹柑树摇摆的时候刮到,果皮自动消毒愈合结疤。
新会陈皮,也称广陈皮,是广东新会所产的大红柑的干果皮。由于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,又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品,所以向来享有盛誉。
经药检部门初步化验结果表明,由于土壤条件、栽培技术、农田气候的差异,新会产的陈皮与外地移植新会柑的陈皮,其形状组织结构虽然相似,但挥发油所含的成分及品味都有很大差异。陈皮的三大活性物质:挥发油、多糖类和黄酮类物质,新会产区会比其他地区的丰富。
_ii2p.jpeg)
而每年的12月至来年的3、4月汛期前,西江、潭江径流减少,南海海潮倒灌,形成每年一次的咸潮,含盐量达3~9‰,因此水土成分中有海水的元素。西江洪水、潭江潮水及海水“三水融通”的水土特色,决定了新会土壤的独特性。
_iplm.jpeg)
同时,新会属微丘平原区,北有圭峰山脉、东有牛牯岭山脉、南有古兜山脉,环抱着银洲湖及其平原区,形成独特的“湿盆地”的小气候,再与季风气候结合,形成显著湿热、湿冷季节变化。这样的条件,使陈皮陈化的过程有明显的节奏,陈化后芳香浓郁。这种“湿陈化”条件,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。
_m9nt.jpeg)
▲ 图左 ∣ 驳枝柑 ▲ 图右 ∣ 原枝柑
新会柑按培育方式可以分为驳枝柑、圈枝柑、原枝柑。市面上的新会陈皮原料,普遍以驳枝柑为主,而圈枝柑,长期被视为“最正宗的新会柑”,其果实偏小,果型较扁,果皮较薄,油室密集饱满,果香味明显,制成陈皮质量优异,但抗病虫害能力较差,日常管理耗费能力,整体产量不高。
_hm2t.jpeg)
驳枝柑,是以本地红柠檬等其他苗为砧木,将茶树柑的枝或芽,嫁接到砧木上,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。其原理是利用植物受伤后的愈伤机能,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,因细胞增生,彼此愈合成为维管组织连接在一起的整体。
_p3bt.jpeg)
圈枝柑,在母树上选取合适的枝条,进行环切,暴露表皮,以禾草缠上湿润的本地泥土,裹上树枝被环切处并覆盖薄膜,让其生根,等根系长到一定程度时,移植到田地中栽种。
原枝柑,与圈枝一样,都是在母树上选取枝条环切生根,保留母本性状与基因。
_bmum.jpeg)
▲ 图 ∣ 新会陈皮文化博物馆
勘查完百年同康新会陈皮基地后,我们来到了新会陈皮文化博物馆,感受陈皮文化魅力的同时重温有关陈皮的制作工艺、陈皮的发展史、陈皮在入药方面的应用等知识。
_6ao5.jpeg)
▲ 图 ∣ 陈皮发展史宣传墙
陈皮的发展史,从上古时代至今,从初次出现到如今的长盛不衰,每一棵柑树,都凝聚了柑农的辛勤劳作,悠悠岁月中形成了各有特点的陈皮种类。
_hmqh.jpeg)
▲ 图 ∣ 1970年新会陈皮
_503j.jpeg)
▲ 图 ∣ 第一代陈皮
_qfbd.jpeg)
▲ 图 ∣ 第二代陈皮
_uir5.jpeg)
▲ 图 ∣ 第三代陈皮
随着陈皮的处理方式和贮藏方式的变化,陈皮的演变过程分为第一代、第二代、第三代。陈皮的制作可分为六道工艺:采摘、清洗、开皮、翻皮、晾晒、陈化。

采摘:精选新会茶枝柑,秋分时节采柑青,小雪后至冬至前采摘为大红果。
清洗:以净水人工清洗,去除柑果表皮残留的有害物质。

开皮:取果皮以“正三刀”之法,果蒂朝下,从果顶向果蒂宗划三刀,留果蒂部相连,正三瓣开。
翻皮:开好的鲜果皮置于当风、当阳处,使其表面果皮水分萎蔫,质地变软后翻皮,使橘白向外。

晾晒:鲜果皮在冬日暖阳底下慢慢地脱干水分,皱巴,逐渐变成暗褐色,“脱胎换骨”。
陈化:柑皮用麻绳串联,挂于灶尾受烟熏,以防虫蛀发霉,便于更好地陈化。
_yxuz.jpeg)
俗话说:“一两陈皮一两金,百年陈皮胜黄金”,可见陈皮的珍藏价值之高。作为药食同源的陈皮,可烹饪、煮茶、制作各式各类的美食。
_ejtp.jpeg)
新会陈皮作为“八大广药之首”,有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等功效,可用于800余种中成药配方中,享有“千年人参,百年陈皮”的美誉,列为“十大广药”,被誉为“广东三宝”,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,2016年入选《广东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》首批保护品种名录。